清明时节,万物复苏,春意盎然。这个承载着慎终追远情怀的传统节气,亦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。此时人体阳气升发,肝气舒展,正是顺应天时调整身心的绝佳时机。
一、食饮有节:调和春日的味觉密码
清明时节,饮食调养应以柔肝祛湿、清肺润燥为主。多吃菠菜、芥菜、芹菜等绿色蔬菜,以及绿豆、菊花等清热解毒的食物。这些食物有助于清肝明目、滋养肝血。同时,适当食用大枣、枸杞子、胡萝卜等滋养肝血的食物,以及荠菜、黑木耳等凉肝止血的食物,也是不错的选择。此外,清明时节宜饮清茶,搭配枸杞子、大枣、菊花等养肝食物一起泡饮,有助于春季保健。
二、起居有常:编织春日的养生韵律
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”的春日养生法则在清明尤为适用。早睡早起,建议清晨6点左右起床,顺应阳气升发之势。卧室宜保持适度通风,减少细菌滋生,但需注意避免“穿堂风”。清明时节,寒暖交替,乍暖还寒,传统养生讲究“春捂秋冻”,此时减衣应遵循“下厚上薄”原则,尤其是老人和孩子,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弱,更要注意保暖,以防受寒生病。
三、形神兼养:奏响身心的春日和弦
清明踏青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,更是绝佳的运动养生方式。户外活动可以吸收自然界的阳气,有助于提升肾气。同时,阳光照射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,对骨骼健康非常有益。建议选择日出后、日落前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,此时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,尽量选择平缓的路线,适时休息,享受春日美好。但要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。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,出行时务必随身携带药物,以防意外情况发生。
四、 调节情绪,保持愉悦
清明时节,是寄托哀思、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。然而,过度悲伤、情绪低落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。因此,在扫墓祭祖时,应尽量保持情绪稳定,避免悲伤过度。同时,在日常生活中也要“戒怒戒郁”,学会调节情绪,保持愉悦的心情。可以通过听音乐、看电影、阅读等方式来放松心情,缓解压力。可练习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导引术,配合深长呼吸,能有效疏通经络。还可重点按摩太冲、足三里等穴位,每日早晚各揉按3分钟,起到舒肝解郁、强身健体的作用。
五、利用艾草,温通经络
艾草是一种温性的中药材,具有温通经络、祛除寒湿、补益人体阳气的作用。在清明时节,我们可以利用艾草进行养生。例如,用艾草熬水泡脚泡澡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、缓解疲劳;艾灸大椎、命门、至阳、气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合谷穴等穴位,可以起到补充阳气、调理脾胃、抵御病邪入侵的作用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艾灸时应掌握好火候和时间,避免烫伤皮肤。
清明养生是中国人“天人合一”智慧的生动体现。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时节,我们既要传承“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”的养生古训,更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时空哲学。当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这种顺应自然的生活艺术,恰似一剂调和身心的良方。让我们在清明雨丝中,重拾与天地对话的能力,让生命在与自然共鸣中焕发新的生机。
文字:肾病科 张莉
初审:张莉
编辑:何萨楚日
校对:贾素维 李亚伦
复审:复审
终审:高瑞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