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药材来源
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(Turez.) Schischk. 的干燥根。主产于黑龙江、内蒙古、吉林、辽宁。春、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,除去须根及泥沙,晒干,切厚片。该药气特异,味微甘。以切面皮部色浅棕、木部色黄者为佳。生用。
二、炮制
1. 防风片 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该药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。外表皮灰棕色或棕褐色,有纵皱纹、有的可见横长皮孔样突起、密集的环纹或残存的毛状叶基。切面皮部棕黄色至棕色,有裂隙,木部黄色,具放射状纹理。气特异,味微甘。
2. 炒防风 取净防风片,用文火炒至冒青烟,呈深黄色,或微焦,取出放凉。该药形如防风片,表面深黄色,略具焦斑。炒用宜止泻。
3. 防风炭 取净防风片,用中火炒至外表呈黑色,喷洒清水适量,灭尽火星,取出,凉透。该药表面黑褐色,内部棕褐色或棕色。炒炭宜止血。
4. 蜜防风 取净防风片,加炼蜜炒至蜜吸尽,取出放凉。每防风片100kg,用炼蜜30kg。该药形如防风片,色泽加深,微粘手,有滋润感,味甜。
三、药性
性味:辛、甘,微温。
归经:归膀胱、肝、脾经。
四、功效
祛风解表,胜湿止痛,止痉。
五、临床应用
1. 感冒、头痛
该药辛温发散,气味俱升,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,虽不长于散寒,但又能胜湿、止痛,且甘缓微温不峻烈,故外感风寒、风湿、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。治风寒表证,头痛身痛、恶风寒者,常配以荆芥、羌活、独活等药同用,如荆防败毒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;治外感风湿,头痛如裹、身重肢痛者,每与羌活、藁本、川芎等药同用,如羌活胜湿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;治风热感冒,发热恶风、头痛、咽痛口渴者,常配伍薄荷、蝉蜕、连翘等辛凉解表药。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,对卫气不足,肌表不固,而外感风邪者,该药与黄芪、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,相反相成,祛邪而不伤正,固表而不留邪,共奏扶正祛邪之效,如玉屏风散(《丹溪心法》)。
2. 风湿痹痛
该药辛温,功能祛风散寒,胜湿止痛,为较常用之祛风湿、止痹痛药。治疗风寒湿痹,肢节疼痛、筋脉挛急者,可配伍羌活、独活、姜黄等祛风湿、止痹痛药,如蠲痹汤(《医学心悟》)。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,关节红肿热痛,成为热痹者,可与地龙、薏苡仁、乌梢蛇等药同用。
3. 风疹瘙痒
该药辛温发散,能祛风止痒,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,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。该药以祛风见长,药性平和,风寒、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。治疗风寒者,常与麻黄、白芷、苍耳子等配伍,如消风散(《和剂局方》);治疗风热者,常配伍薄荷、蝉蜕、僵蚕等药;治疗湿热者,可与土茯苓、白鲜皮、赤小豆等同用;若血虚风燥者,常与当归、地黄等配伍,如消风散(《外科正宗》);若兼里实热结者,常配伍大黄、芒硝、黄芩等药,如防风通圣散(《宣明论方》)。
4. 破伤风
该药既能辛散外风,又能息内风以止痉。用治风毒内侵,贯于经络,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,四肢抽搐,项背强急,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,常与天麻、天南星、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,如玉真散(《外科正宗》)。
5. 此外,以其升清燥湿之性,亦可用于脾虚湿盛,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,可与人参、黄芪、白术等药配伍,如升阳益胃汤(《脾胃论》)。若用于土虚木乘,肝郁侮脾,肝脾不和,腹泻而痛者,常与白术、白芍、陈皮同用,如痛泻要方(《景岳全书》引刘草窗方)。
五、用法用量
药典用法用量:5~10g。
其他用法用量参考:
1. 内服:6~15g;或入丸,散。
2. 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六、注意事项
1. 对该药过敏者忌用。临床报道有服用该药出现过敏反应者,其表现为上腹部不适、恶心、心烦、皮肤瘙痒、灼热等。
2. 该药药性偏温,燥热、阴血亏虚、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。
3. 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文字:药学部 李学粉
图片:药学部
初审:于蕾
编辑:何萨楚日
校对:贾素维 张翌
复审:闫龙
终审:赵立新